●皇朝通典卷三十四
職官十二
○職官十二
司道
府州
州縣
△司道【布政使 按察使 守道 巡道 布政使司經厯 理問 都事 照磨 庫大使倉大使 按察使司經歷 知事 照磨 司獄各道庫大使 倉大使】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一省之政事錢穀之出納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布以達於有司闔省僚屬以時頒其祿俸滿秩廉其稱職不稱職報督撫以達於吏部十年會戶版均稅役登民數田數以達於戶部凡諸政務與督撫會議經畫而行之國初每省設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順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江蘇安徽各二人康熙二年分陝西布政使司為陝西甘肅各二人三年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湖南各二人六年去左右繫銜每省止設布政使一人初以直隸近在畿甸不設藩司以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司銜康熙八年增設直隸守道一人總司錢穀雍正二年改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蘇布政使為江寧蘇州各一人 布政使司經厯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陝西四 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出納文移理問直隸江寧蘇州江西浙江湖南陝西雲南各一人掌勘核刑名 都事河南福建各一人掌受發文移 照磨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肅四川廣東各一人掌照刷卷宗 庫大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司庫藏之出入 倉大使安徽一人掌檢稽倉庫 【 經厯等官員額俱康熙六年定直隸員額雍正二年定理問初各布政使俱設淮貴州不置康熙三十八年省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各一人雍正二年又省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甘肅各一人乾隆二十五年增設江寧一人又初置有副理問康熙三十八年省都事初置福建河南江西山西布政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江西山西二人照磨初各布政司俱置康熙三十八年省山東河南廣西雲南江蘇安徽江西陝西湖南貴州各一人庫大使初置山西三人江南湖廣各二人浙江江西福建山東河南陝西廣東雲南貴州各一人後省山西二人乾隆元年又增置直隸甘肅四川各一人二十五年增設江寧一人又初置有各布政司檢校庫副使寶源局大使副使等官後俱省】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揚風紀澄清吏治大者與藩司會議以聽于部院理闔省之驛傳三年大比為監試官大計為考察官秋審為主稿官與布政使稱兩司員額順治年間定江南陝西湖廣分省添設與布政使同初直隸不設臬司以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吏銜通永天津道俱兼山東按察使銜霸昌井陘道俱兼山西按察使銜康熙八年增設直隸巡道一人總理刑名三十八年省井陘道雍正二年改直隸巡道為按察使 按察使司經厯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各一人職掌與布政司屬同 知事江西一人掌勘察刑名 照磨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肅廣東貴州各一人職掌與布政司屬同 司獄道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管理繫囚 【 經歷等官員額俱康熙六年定直隸員額雍正二年定知事初設江西福建山西廣東廣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福建山西廣東廣西各一人照磨每省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山東河南江西廣西雲南江蘇陝西山西湖北四川各一人又初置有各省檢校後供省】 各道 【 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省去兼銜俱改為正四品】 直隸口北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清河道大名道熱河道各一人山東督糧道濟東泰武營道登萊青道兗沂曹道各一人山西冀寧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道各一人河南開歸陳許道糧鹽道南汝光道河北道河陝汝道各一人江南江安糧儲道蘇松糧儲道常鎮通道松太道鹽巡道鳳廬道寧池太廣道各一人浙江督糧道鹽法道寧紹台道溫處道杭嘉湖道金衢嚴道各一人江西督糧道鹽法道廣饒九南道吉金贛寧道各一人福建督糧道鹽法道興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龍道臺灣道各一人湖北督糧道鹽法道荊宜施道安襄鄖道武漢黃德道各一人湖南糧儲道鹽法長寶道衡永郴桂道岳常澧道辰永沅靖道各一人陝西督糧道鹽法道潼商道漢興道延榆綏道各一人甘肅甘涼道平慶道鞏秦階道蘭州道寧夏道西寧道安肅道鎮迪道各一人四川鹽茶馬道松茂道川東道建昌道永寧道川北道各一人廣東督糧道惠潮嘉道肇羅道雷瓊道南韶連道高廉道各一人廣西蒼梧道左江道右江道各一人雲南糧儲道鹽法道迤西道迤東道迤南道各一人貴州督糧道貴西道古州道各一人分守分巡及糧儲鹽法各道或兼兵備或兼河務或兼水利或兼學政或兼茶馬屯田或以糧鹽兼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覈官吏課農桑興賢能厲風俗簡軍實固封守以倡所屬而廉察其政治國初設布政司左右參政參議曰守道設按察使副使僉事曰巡道有通轄全省者有分轄三四府州者各以職事設立于要地後因時裁設銜額無定均視其陞補之本職為差如由京堂等官補授者為參政道由掌印給事中知府補授者為副使道由科道補授者為參議道由郎中員外主事同知補授者為僉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省去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銜定為守巡各道 各道庫大使直隸山東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雲南各一人江蘇二人倉大使陝西廣東各一人庫倉大使掌各道之庫藏倉庾皆因所掌之事先後設定員額
△府州【知府 直隸州知州 各府同知 通判 經歷 知事 照磨 司獄 宣課司大使引 稅課司大使 倉大使 檢校 庫大使 茶批驗所大使 長官司吏目 各直隸州州同 州判 吏目 巡檢 驛丞 閘官 稅課司大使】
各府知府奉天府一人直隸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各十人陝西七人江蘇安徽各八人山西河南甘肅湖南各九人浙江廣西四川各十一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雲南十四人掌一府之政統轄屬縣宣理風化平其賦役聽其獄訟以教養萬民凡闔府屬吏皆總領而稽覈之國初定制每府設知府一人順治十八年江南分省康熙二年陝西分省三年湖廣分省各以其府分隸之嗣後各府互有建置裁併員額亦因之增減焉又初制知府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從四品 同知直隸二十四人江蘇二十三人浙江十五人安徽貴州各七人山東十二人陝西六人山西江西各十一人河南甘肅廣西各八人福建湖北廣東四川各十人湖南九人雲南十三人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江防清軍理事撫苗水利諸事 通判奉天府一人直隸安徽湖北各八人江蘇十六人山東河南各十一人山西浙江江西湖南各十人陝西三人甘肅廣西雲南貴州各六人福建廣東各七人四川九人分掌糧運督捕水利理事諸務均各量地置員以佐知府之政治其有兼理民事直隸于各省者其職如各府各直隸州之制而品級則同國初每府設同知通判或一二人或三四人不等嗣後酌量繁簡因時裁設又各府舊設推官專掌讞獄之事康熙六年裁 各府經歷直隸湖北湖南廣西各十人江蘇六人安徽河南廣東各八人山東山西甘肅福建各九人陝西四人浙江雲南各十一人江西四川貴州各十一人 各府知事江蘇三人浙江一人廣西二人雲南五人 各府照磨江蘇五人安徽河南各一人陝西浙江各四人甘肅貴州各二人江西十二人四川十人掌受發文移磨勘卷宗 各府司獄直隸四人江蘇安徽河南陝西四川貴州各一人山東十人山西廣西各三人浙江湖北各六人福建廣東各八人湖南二人雲南五人掌察理繫囚 各府宣課司大使江蘇三人 各府稅課司大使浙江四人廣東一人 各府倉大使直隸二人山西陝西各一人 各府檢校江蘇三人 各府庫大使山西一人 各府茶引批驗所大使江蘇一人 各府長官司吏目貴州三人各守其職以分理府屬之事 各直隸州知州直隸甘肅各六人江蘇廣東各三人安徽陝西各五人山東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雲南各四人江西廣西各一人掌直隸州一州之政令其規制與知府同惟無倚郭縣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縣之事國初各直隸州俱置知州一人嗣後或以府改設析置或以府屬州升或省併入各府其員額亦因之增減焉 各直隸州同直隸安徽四川各三人江蘇山東陝西甘肅福建各一人河南廣東各一人 州判直隸五人江蘇安徽山東陝西廣東廣西各二人山西湖南各四人河南甘肅各三人江西雲南各一人四川七人所掌如府同知通判之職以貳各州而佐其政治其員額因事之繁簡並隨各州升改之制而建置焉 各直隸州吏目直隸六人江蘇廣東各三人安徽陝西甘肅各五人山東廣西各二人山西四川各九人江西一人湖南雲南各四人掌禁戢姦宄防護獄囚典司簿籍 各直隸州巡檢直隸山東甘肅江西廣西各一人江蘇七人安徽山西廣東四川各五人福建二人湖南雲南各三人 各直隸州驛丞直隸山西四川各一人 各直隸州閘官山東八人 稅課司大使江蘇山東各一人各掌其職與各縣所屬同員額隨州建置復因地裁減如今制焉
△州縣【知州 知縣 各州州同 州判 吏目巡檢 驛丞 庫大使 閘官 各縣縣丞 主簿 巡檢 典史 驛丞 閘官 稅課大使 河泊所官 倉官】
知州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隸十二人江蘇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陝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肅湖北廣東各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廣西二十六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四人掌一州之政治以縣之地大而事繁者升而置之所統轄一如縣制國初每州置知州一人嗣後隨地制宜或由特設或由縣升或以屬州升為直隸州其員額亦因時而增減焉 州同順天府一人江蘇安徽各三人山東六人河南甘肅江西湖南四川雲南各一人陝西貴州各二人湖北四人廣西十人 州判順天府三人直隸七人江蘇甘肅湖南四川各二人山東河南廣西各五人陝西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廣東雲南各四人貴州三人分掌各州糧馬巡捕之事 州吏目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隸十三人江蘇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陝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肅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廣東各七人廣西二十一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掌輔理各州之刑禁 各州巡檢順天府一人奉天府一人直隸四川各五人江蘇廣西雲南各七人安徽六人山東四人山西江西各二人河南浙江各一人湖北廣東各十三人湖南貴州各三人 各州驛丞順天府一人河南陝西貴州各一人四川一人 各州庫大使順天府一人 各州閘官順天府一人江蘇二人山東三人各因所屬分地而掌其職事國初每州置州同州判各官因事之繁簡無定員惟吏目每州一人嗣後因時裁設凡縣之升為州者並置各屬員如今制焉各縣知縣順天府十九人奉天府八人 【 順天府奉天府京縣知縣已見前卷】 直隸一百五人江蘇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人山東九十五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四人陝西七十三人甘肅五十二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江西七十五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廣東八十一人廣西四十九人四川一百十一人雲南三十九人貴州三十四人掌一縣之政令平賦役聽治訟興教化厲風俗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國初每縣置知縣一人嗣後因地增設或屬於府或屬於直隸州繁要則升為州其州之簡者亦改為縣各因時裁置而定其員額焉 各縣縣丞順天府三人直隸十八人江蘇五十九人安徽十七人山東三十五人山西五人河南三十三人陝西十五人甘肅廣西各六人浙江四十六人福建二十九人江西五十五人湖北二十三人湖南十三人廣東二十人四川二十一人雲南四人貴州七人 各縣主簿順天府二人直隸五人江蘇三十七人安徽陝西甘肅省各三人山東河南各十三人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各一人浙江十一人江西二人分掌糧馬征稅戶籍巡捕之事以佐其縣 各縣巡檢順天府四人奉天府六人直隸四十一人江蘇八十五人安徽五十三人山東二十人山西三十三人河南十五人陝西十三人甘肅七人浙江四十人福建六十六人江西八十八人湖北六十八人湖南六十五人廣東一百二十九人廣西六十人四川九十五人雲南十六人貴州四人掌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凡州縣關津要害竝設之 典史順天府十五人奉天府七人各直省員數與知縣同掌監察獄囚如無丞簿則兼領之 各縣驛丞順天府一人直隸九人山西河南陝西各六人甘肅江西二人四川一人浙江四人典郵傳迎送 各縣閘官江蘇十一人山東十四人掌瀦洩啟閉事 各縣稅課大使江蘇二人浙江三人典商稅之事 各縣河泊所官廣東二人掌收魚稅 各省倉官奉天府九人國初每縣置縣丞各官因事多寡無定員惟典史每縣一人嗣後縣丞因時裁設竝因各縣之升改分併而定其員額焉
皇朝通典卷三十四
●皇朝通典卷三十五
職官十三
○職官十三
學政
鹽政
關稅各差
△學政【府學教授 州學學正 縣學教諭 府州縣學訓導】
提督學政順天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陝西甘肅一人 【 以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由進士出身者充各帶原銜品級】 奉天府一人 【 以奉天府府丞充】 福建臺灣府一人 【 以臺灣道充】 掌直省學校生徒考課黜陟之事以歲科二試巡歷所屬府州進諸生而論文藝程品行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率教者凡興革事宜皆會督撫以行之三年而代國初各省並設督學道帶按察司僉事銜以各部郎中由進士出身者循資擢用康熙二十三年御史張集疏請慎學政之選詔下九卿詹事科道等會議停論俸補授之例凡順天學政缺以侍讀侍講諭德洗馬等官簡用江南浙江學政以侍讀侍講諭德洗馬中允贊善等官簡用其餘各省學道將應陞之五部郎中及參議道知府等官選擇開列請用嗣後不拘省分凡由翰林科道出身者即為學院由部屬等官者則為學道雍正四年定制各省督學皆改為學院其以部屬簡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編修檢討銜各府廳等儒學教授直隸十人奉天二人山東十人山西十人河南九人江蘇八人安徽八人江西十有三人福建十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九人湖南九人陝甘十有六人四川十有二人廣東十人廣西十有一人雲南十有五人貴州十有三人各州儒學學正直隸二十有二人奉天四人山東十有一人山西十有六人河南十人江蘇六人安徽九人江西二人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北七人湖南七人陝甘二十有三人四川十有八人廣東十人廣西十有六人雲南三十人貴州十有四人各廳縣儒學教諭直隸一百十有五人奉天一人山東九十有一人山西六十有一人河南九十有八人江蘇四十有六人安徽四十有八人江西七十有五人福建五十有八人浙江七十有六人湖北五十有四人湖南五十有七人陝甘六十有四人四川八十有六人廣東七十有三人廣西四十有二人雲南三十有二人貴州三十有三人各府廳州縣等儒學訓導直隸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東一百十人山西九十有五人河南一百五人江蘇五十有九人安徽六十有四人江西九十有一人福建七十有二人浙江八十有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有七人陝甘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十人廣東九十有四人廣西六十有三人雲南七十有三人貴州六十人各掌其學校生徒訓迪之事凡儒學官除江蘇安徽兩省通用外其餘例用本省人惟同府州者避不用 【 初康熙三年裁各府州訓導又大縣裁訓導小縣裁教諭十五年均復設其後縣有析置者則訓導每移置所析縣而裁省之縣亦間存鄉學校諭或訓導焉又初設有各衛武學訓導康熙三十二年裁都司儒學教授雍正三年裁】
△鹽政【都轉運鹽使司運使 鹽法道 運同 運副 運判 鹽課使提舉 鹽課司大使批驗所大使 庫大使經歷 知事 巡檢】
鹽政長蘆兩淮各一人 【 由 特旨簡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帶原銜品級】 福建甘肅四川兩廣以總督兼理兩浙雲南貴州均以巡撫管理河東以山西巡撫管理掌理鹽政而糾其屬吏徵收督催之不如法者以時審其價而酌劑之凡鹽賦之奏課與鹽法之宜更者以聞總督巡撫兼鹽政者亦如之國初各省置巡鹽御史後定為鹽政由特旨簡充其由都察院奉差者亦以鹽政名之由內務府官員簡充者仍帶御史銜各省以督撫兼管者皆因地制宜永為恆式焉 都轉運鹽使司運使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 鹽道兩浙福建陝西四川雲南各一人其餘各直省行銷地方鹽法多由駐劄省城守巡道兼理掌督察場民之生計與商之行息而平其鹽價水陸挽運必計其道里時其往來平其貴賤俾商無滯引民免澹食以聽於鹽政及監理鹽政之督撫焉國初定兩浙福建運使各一人康熙四十九年改兩浙運使為驛鹽道雍正四年改福建運使為鹽法道 分司運同長蘆山東河東兩廣各一人運副兩浙一人運判長蘆二人山東兩浙各一人兩淮三人掌分司產鹽之地而糾察之輔運使鹽道以分治其事長蘆分司天津運同薊永運判各治場四滄州運判治場二山東分司濱樂運同膠萊運判各治場五兩淮分司泰州運判治場十有一通州運判治場九海州運判治場三河東運同治山西解州安邑縣鹽池一場三兩浙分司寧紹運副治場二十嘉松運判治場十有二廣東分司惠潮汀贛運同治場十有三國初定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兩廣運同各一人副使一人兩淮運判四人兩浙長蘆山東河東運判各一人康熙十六年裁各鹽運同副使十七年復設長蘆山東兩浙福建鹽運同知各一人兩浙副使一人三十八年裁兩淮運判一人四十三年裁兩浙福建運同雍正二年增設河東兩廣運同各一人 監掣同知兩淮二人掌掣鹽之政令 鹽課提舉司提舉雲南三人分轄鹽井之政職掌與運使所屬分司同國初定雲南提舉司三人廣東提舉司一人雲南廣東吏目各一人康熙三十二年裁廣東提舉一人吏目並裁 鹽課司大使長蘆山東各十人河東三人兩淮二十三人兩浙三十二人陝西一人廣東十三人福建十八人四川七人雲南九人 【 初設副使康熙五十年裁】 掌鹽場及池井之務凡直省有沿海及有池之地聽民闢地為場置竈開畦為鹽而授之商或官出帑收鹽授之商而行之以鹽課大使掌其池場之政令與場地之徵收其有井者分掌其政令皆治其交易審其權衡而平準之日稽其所出之數以杜私販之源 【 按 設有衛稅課司大使雍正二年裁謹附識】 國初設大使之職酌場地池井之多寡而為之額嗣後因時分併增設如今額焉 鹽引批驗所大使長蘆山東兩淮各二人兩浙四人兩廣一人掌批驗鹽引之出入 庫大使長蘆山東兩淮兩浙福建兩廣四川雲南各一人掌鹽課之收納而監理其庫貯 經歷長蘆山東兩淮兩浙兩廣各一人知事長蘆河東兩淮兩浙各一人掌稽核文書 巡檢兩淮二人掌巡察鹽場以上員額康熙以來陸續定設因其事之繁簡而置員其缺者則以運副運判及課大使兼理其事焉 【 按 國初別設有市舶提舉其屬有吏目康熙五年裁謹附識】
△關稅各差 【 崇文門監督 左右翼監督 各直省關稅 各直省委道府州縣監收】
關稅各監督京師崇文門正監督一人 【 以大臣簡充】 副監督一人 【 由總管內務大臣掄選奏充】 左翼右翼各一人 【 以大臣簡充】 直隸天津關一人 【 以長蘆鹽政兼管】 通州二人 【 以滿漢坐糧廳兼管】 山海關一人 【 以四五品滿京堂及各部院內務府司員差充】 張家口殺虎口各一人 【 以部院司員差充】 潘桃口一人 【 以多倫諾爾同知管理】 龍泉紫荊奇峰五虎固關白石倒馬茨溝插箭嶺馬水口各一人 【 以提督兼管委參將都司守備把總監收】 三座塔八溝烏蘭哈達各一人 【 以理藩院司員差充】 奉天牛馬稅一人 【 以部院司員差充】 中江一人 【 以 盛京將軍衙門章京及五都司員差充】 山西武元城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交城縣知縣監收】 歸化城一人 【 亦以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 山東臨清關一人 【 以山東巡撫兼管委臨清州知州監收】 江南海關一人 【 以江蘇巡撫兼管委松太道監收】 滸墅關一人 【 以蘇州織造兼管】 淮安宿遷關一人 【 以內務府官員簡充】 揚關一人 【 以江蘇巡撫兼管委常鎮揚通道監收】 龍江西新關一人 【 以江寧織造兼管】 鳳陽關一人 【 以蘆鳳道管理】 蕪湖關一人 【 以安徽巡撫兼管委安徽寧池太道監收】 江西九江關一人 【 以廣饒南九道管理】 贛關一人 【 以江西巡撫兼管委吉南贛道監收】 福建海關一人 【 以福州將軍兼管】 閩安關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福州府同知監收】 浙江海關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寧紹台道監收】 南北新關一人 【 以杭州織造兼管】 湖北武昌廠一人荊關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員監收】 湖南辰關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辰州府知府監收】 四川夔關一人 【 以總督兼管委夔州府知府監收】 打箭爐一人 【 以同知兼管】 廣東海關一人 【 以內務府官員簡充】 太平關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南韶連道監收】 廣西梧廠潯廠各一人 【 以巡撫兼管委梧州潯州各知府監收】 掌於水陸會衝之地設官置吏頒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財賄爰繫之稅以便詗幾以佐國家經費凡榷百貨者為戶部分司榷竹木及船鈔者為工部分司必行商大賈挾貲貨殖以牟利者乃譏而徵之物有精麤直有貴賤利有厚薄各按其時地以定應徵之數遵部貧科條刊示木榜俾商賈咸知而吏不能欺其有藏匿奸匪私冒越渡及漏應稅之物者俱論如法監督以一歲報滿則條析經徵之數具疏專達其隸督撫經理者歲周疏報亦如之皆以冊達部部受其要而會之定其殿最以聞初制關稅各差皆以戶工二部司員充之尋改差六部司員又改歸地方官管理嗣後隨時斟酌改定或特簡京員或由部院司員掄選引見除授或歸督撫總理或以將軍織造鹽政兼理京差由部疏請或更代或留任候旨遵行由督撫兼管者期滿奏明接管皆因地制宜永為恆式焉
皇朝通典卷三十五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職官十四
○職官十四
盛京將軍等官
各處駐防
△盛京將軍等官
盛京將軍一人 【 駐 盛京城】 掌鎮撫留都安輯旗民董率文武凡軍師卒戌田莊糧糈之籍疆域之廣輪關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數以時簡稽而修飭之 副都統三人 【 一駐 盛京一駐錦州府一駐熊岳城】 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初順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定都燕京以內大臣一員副都統二員及每旗駐防章京留守盛京三年改駐防大臣為按班章京給鎮守總管印康熙元年改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四年改鎮守奉天等處將軍乾隆十二年改奉天將軍為鎮守盛京等處將軍其副都統二員雍正五年以一員移駐錦州府又增置熊岳副都統一員盛京等處駐防城守尉十人協領十人佐領一百二十四人防禦九十二人驍騎校二百有四人凡盛京駐防之地自將軍所治外其所屬各城曰興京曰撫順曰遼陽曰海城曰葢州曰開元曰鐵嶺曰復州曰寧海曰旅順水師營曰岫巖城曰鳳凰城曰錦州城曰熊岳曰小凌河曰寧遠曰中前所曰中後所曰廣寧曰巨流河曰白旗堡曰小黑山曰閭陽驛曰義州邊門十六曰威遠堡曰英峨門曰鹻廠曰旺清曰靉河曰鳳凰城 【 右俱屬 盛京兵部而將軍兼統之】 曰法庫曰松嶺子曰新臺曰梨樹溝曰白石嘴曰明水塘曰彰武臺曰清河曰白土廠曰九關臺 【 右俱將軍所屬】 皆設兵駐守置城守尉協領佐領防禦等官各視兵數多寡定額有差以掌巡防譏察之事又有委官一百人皆以七品冠帶食領催前鋒錢糧乾隆二十七年置盛京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一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十有三人倉官六人分掌行遣案牘及糧儲出納之事吉林將軍一人 【 駐吉林城】 掌鎮守吉林鳥拉等處地方繕固鎮戌綏和軍民秩祀山川輯寧邊境 副都統五人 【 一駐吉林一丑寧古塔一駐伯都訥一駐三姓地方一駐阿勒楚喀】 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初順治十年始設按班章京于寧古塔以鎮其地康熙九年改按班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以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乾隆二十二年改為吉林將軍吉林副都統康熙十五年置三十一年移駐伯都訥雍正三年復置寧古塔副都統順治十年置伯都訥副都統康熙三十一年自吉林移駐三姓副都統雍正十年置阿勒楚喀副都統乾隆二十一年置又初置有拉林副都統一員乾隆二十四年省 吉林等處駐防總管一人協領二十有五人參領一人佐領一百十九人防禦八十有一人驍騎校一百十六人管水手四品官二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二人凡吉林駐防之地自將軍所治外其所屬各處曰寧古塔曰伯都訥曰三姓曰阿勒楚哈曰拉林曰打牲烏拉曰伊屯曰額木赫索囉邊門四曰巴延鄂佛囉曰伊屯曰克爾素曰布爾圓庫蘇巴爾漢皆設兵駐守置總管協領參領佐領防禦等員各視兵數多寡定額有差職掌與盛京各駐防同 吉林理事同知一人獄官一人吉林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伯都訥副都統衙門委署主事一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二十有八人管臺站筆帖氏十有八人管倉筆帖式十有二人倉官七人助教十人同知掌旗民獄訟之事主事等官分掌文案郵傳倉儲教習之事初雍正四年設永吉州于吉林長寧縣于伯都訥置知州知縣吏目典史等官俱屬奉天府乾隆元年省長寧縣併入永吉州十二年罷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隸於吉林將軍焉黑龍江將軍一人 【 駐齊齊哈爾城】 掌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均齊政刑修舉武備綏徠部族控制東陲 副都統三人 【 一駐齊齊哈爾一駐墨爾根一駐黑龍江】 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初康熙二十二年始置黑龍江將軍及副都統二十九年移黑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八年復移駐齊齊哈爾城齊齊哈爾副都統康熙三十七年自墨爾根移置墨爾根副都統康熙四十九年置黑龍江副都統康熙二十二年置 黑龍江等處駐防副都統銜總管一人城守尉一人協領十有六人總管七人參領一人副總管二十有六人佐領二百三十八人防禦二十有四人驍騎校二百三十一人護軍校二人管水手四品官四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四人管造船四品官一人五品官一人六品官一人凡黑龍江駐防之地自將軍所治齊齊哈爾外其所屬各處曰墨爾根與黑龍江齊齊哈爾各置水師營曰呼倫貝爾曰呼蘭城曰布特哈曰博爾多皆設兵駐守沿邊卡倫四十有六皆遣官率兵防戌置城守尉總管副總管協領參領佐領防禦等官各視兵數多寡定額有差職掌與盛京各駐防同 黑龍江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理刑主事一人銀庫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二十人管臺站筆帖式三十有三人六品官二人臺站官二人管倉筆帖式六人管官屯七品官四人分掌刑名賦餉郵驛倉儲之事雍正四年于黑龍江置泰寧縣知縣七年省凡旗軍獄訟之事改設理刑主事治之
△各處駐防【將軍 副都統 協領 城守尉 佐領 防禦 驍騎校】
直隸保定府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滄州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寶坻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東安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采育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霸州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雄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良鄉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 謹案以上俱稽察九處駐防旗務大臣所屬故列於熱河密雲山海關三處副都統之前】
熱河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五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二十人 密雲縣副都統一人協領四人佐領十六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 分駐古北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四人 昌平州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山海關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六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八人 分駐喜峯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四人 泠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三人 玉田縣防守尉一八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 三河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 順義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 永平府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 羅文峪防禦一人驍騎校二人 【 謹案以上三處副都統皆自率所屬專鎮一方別無將軍都統以節制之其張家口都統惟轄察哈爾八旗別見各處辦事大臣篇中茲不復載】
陝西西安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三十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四十人
甘肅寧夏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九人防禦二十四人步營防禦二人驍騎校二十四人
凉州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六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八人莊浪城守尉一人佐領四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 謹案各省副都統皆統於將惟涼州副都統不屬寧夏將軍節制】
江蘇江寧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三十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四十人分駐京口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十四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
浙江杭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九人佐領二十三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三十二人分駐乍浦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一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十六人
湖北荊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十人佐領四十六人防禦五十六人驍騎校五十六人
廣東廣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八人防禦三十二人驍騎校三十二人水師營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六人
福建福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八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十六人水師營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六人
四川成都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九人防禦二十四人驍騎校二十四人
山東青州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四人佐領十二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兼轄分駐德州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 謹按山東駐防未設將軍惟以副都統管領與熱河密雲山海關諸處同例】
山西太原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 謹案山西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歸巡撫節制】
河南河南城守尉一人佐領十人防禦十人驍騎校十人 【 謹案河南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歸巡撫節制】
各處駐劄大臣
喀爾喀軍營定邊左副將軍一人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一人科布多參贊大臣一人掌喀爾喀四部之軍政凡四部會盟參贊大臣間歲分駐會覈稽其邊防軍實之事總聽左副將軍裁決具疏以聞
阿勒台烏里洋海散秩大臣二人副都統一人總管四人佐領二十七人驍騎校二十七人
庫掄辦事大臣一人掌俄羅斯之往來明其禁令 司員一人掌庫掄貿易諸務稽察奸宄平其爭訟 【 謹按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奉 旨增派大臣二人同辦庫掄事務係出 特簡不在定制之內故不列為額缺】 分駐恰克圖辦事司員一人掌俄羅斯貿易諸務聽節制於庫掄大臣
綏遠□將軍一人協領五人佐領二十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二十人兼管歸化城土默特 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一人參領十人佐領四十九人掌歸化城土默特之軍政以時巡閱邊方編審戶冊 石衛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游牧察哈爾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八旗游牧滿洲理事官八人八旗蒙古理事官九人護理都統關防筆帖式二人護理軍站印務筆帖式一人八旗總管八人參領三人佐領一百一十一人驍騎校一百一十七人護軍校一百一十七人捕盜六品官三人掌察哈爾之軍政東西各分四旗西四旗在山西多倫諾爾境東四旗則熱河道所屬境也
西寧辦事大臣一人司員一人筆帖式三人掌西寧之軍政凡青海三十六旗之會盟一如喀爾喀四部之制間歲舉行聽簡命大臣裁決具疏以聞西藏辦事大臣二人司員一人筆帖式一人掌西藏之政令凡噶卜倫代賁第巴堪布皆屬焉有事則與達賴喇定其賞罰由特旨簡派三年更代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職官十五
○職官十五
新疆各官
△新疆各官【伊犁將軍 參贊大臣 辦事大臣 協辦大臣 領隊大臣 總管 協領參領 佐領 印房章京 筆帖式 糧餉官 卡倫侍衛 辦事郡王 回部伯克】
總統伊犁將軍一人統掌新疆之軍政山北山南皆聽節制 參贊大臣一人 【 裁設無定】 參贊軍務與將軍同駐伊犁 領隊大臣六人分統遊牧駐惠寧城者一駐惠遠城者五 印房司官二人筆帖式二人糧餉處司官二人筆帖式一人駝馬處司官一人筆帖式一人卡倫侍衛十二人 總管六人副總管七人分理營務錫伯一副一索倫達呼爾一副一察哈爾二副二厄魯特二副三 協領十有二人駐惠寧城者四駐惠遠城者八 佐領一百有八人惠寧城十六惠遠城四十錫伯八索倫達呼爾八察哈爾十六厄魯特二十 防禦五十有六人惠寧城十六惠遠城四十 驍騎校一百有八人各如其佐領之數 署理營務筆帖式十人滿洲蒙古二錫伯二布倫達呼爾二察哈爾二厄魯特二俱經制之缺由伊犁所屬之旗揀補又有領催委署前鋒校或給七品頂帶或給六品頂帶在卡倫侍衛上行走者舊無定額 總理回務頭等台吉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總理回部諸務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副之 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二人掌理田賦 五品商伯克二人掌征輸 六品哈子伯克二人掌詞訟 六品都官伯克一人掌遞送兵馬糧餉文案一切官物及分攢差務 七品密喇布伯克六人掌水利 七品明伯克六人掌千戶之征輸一切雜務 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掌驛館薪芻諸務 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掌巡緝牢獄諸務 七品玉資伯克一人掌百戶之征輸一切雜務
烏魯木齊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掌烏魯木齊之軍政滿洲綠營官兵皆屬焉舊惟設安西提標綠旗五營乾隆三十六年始以滿洲兵駐防設參贊大臣一人三十八年又設領隊大臣二人四十二年始定為今制 協領六人佐領二十有四人防禦二十有四人驍騎校二十有四人九品筆帖式二人卡倫侍衛三人乾隆三十七年設管理厄魯特官兵總管一人副總管一人佐領四人驍騎校四人四十二年移駐塔爾巴哈台又有管理台站屯政廠務各員或由陝西甘肅二省除派或由伊犁調撥無定額 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一人舊以侍衛駐劄屬於烏魯木齊不得自奏事其文移亦由烏魯木齊轉行不給印信乾隆三十五年始請給印信仍屬烏魯木齊三十七年始定為今制 管理糧餉官一人有管理臺站屯政文武各員或由陝西甘肅二省除派或由伊犁烏魯木齊調撥無常員 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二人乾隆三十年設初駐雅爾後移駐今治 總管一人副總管一人佐領八人驍騎校八人卡倫侍衛十二人印房章京三人筆帖式三人管理糧餉官一人總管舊駐烏魯木齊乾隆四十二年移駐今治
巴里坤領隊大臣一人協領四人佐領十六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印房筆帖式二人竝乾隆三十九年設 【 謹按巴里坤今為鎮西府治巳列在郡縣且原隸版圖不在新疆之數以其為新疆北路之門戶而分設駐防亦與新疆一例故以領隊大臣列新疆卷中其駐守之官則各見本門茲不複載】
總理烏什等處參贊大臣一人協理大臣一 【 裁設無定】 阿克蘇領隊大臣一人掌烏什之政令兼統賽哩木拜城其阿克蘇一城舊別設辦事大臣乾隆三十一年亦併隸烏什而裁舊設副都統一人改設參贊大臣以阿克蘇大臣移駐其領隊大臣則自喀什噶爾移駐 印房章京二人筆帖式三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印房章京員額乾隆三十一年設筆帖式舊設一員乾隆三十一年增二員管理糧餉官舊調用陝甘二省典史一員亦乾隆三十一年改用部員其換防屯田等官由陝甘二省自副將以下除派舊無常員 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護送伯克侍衛一人卡倫侍衛十有一人軍臺委署筆帖式十人佐領防禦驍騎校員額俱乾隆三十一年由烏魯木齊巴里坤調撥移駐卡倫侍衛則舊所設也
管理回民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克蘇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二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三人七品木特幹里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二人七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二人七品伯克三人分理阿克蘇所屬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喀勒喀勒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雅爾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庫庫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阿克雅爾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喇塔勒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爾噶額密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雅爾賽喇木七品明伯克一人愛庫爾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英額阿里克七品明伯克一人赫巴額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賽哩木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拜城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五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凡巴濟吉爾伯克掌稅務訥克布伯克掌營建莫提色布伯克掌回眾之教法不興政事木特斡里伯克掌售受田產與其稅務阿爾巴布伯克掌差役六品伯克掌修壩管臺七品伯克掌採銅餘伯克與伊犁同名者其所掌並同
葉爾羌辦事大臣一人協辦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六年設領隊大臣二人尋省以協辦大臣兼理領隊事務 印房章京二人筆帖匡三人委署筆帖式二十人管理糧餉官一人佐領二人驍騎校二人聽差坐卡侍衛十有三人佐領驍騎校員額並乾隆三十六年設由伊犁烏魯木齊等處調撥侍衛乾隆二十六年設初定十五員後減二員
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一人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五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五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五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瑪塔爾伯克一人六品哲博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二人六品賽特里伯克一人分理托克斯哈特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額齊盤五品阿克木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器明伯克一人分理哈爾噶里克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和什阿喇布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伯什恰特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薩納珠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舒帖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裕勒阿里克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色哩克郭勒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七品巴匝爾伯克一人分理巴爾楚克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布依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坡斯恰木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巴特齊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鄂湍楚魯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凡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掌教習經館巴克瑪塔爾伯克掌果園哲博伯克掌修造甲械賽特里伯京掌巡察街道園林果木諸務巴匝爾伯克掌市肆細務餘與伊犁諸處同名者所掌並同
和闐辦事大臣二人委署筆帖式二人
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哈什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納克布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七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分理額勒齊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額勒齊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分理玉隴哈什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玉隴哈什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分理哈喇哈什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分理哈喇哈什屬竟七品密喇布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四人分理齊喇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屬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內惟哈什伯克掌採玉哈喇都官伯克掌安設臺站修整兵械餘與伊犁諸處同名者所掌並同
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一人協辦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四年設參贊大臣一人總理各回城事務又設領隊大臣一人三十一年移駐烏什改設辦事大臣專司境內之事其協辦大臣則仍二十四年所舊設也 印房章京一人辦理回務章京一人筆帖式一人委署筆帖式六人軍臺委署筆帖式一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印房章京及辦理回務章京員額俱乾隆二十六年設筆帖匡二十七年設管理糧餉官亦二十六年設又有駐防滿洲領隊官無常員 總管一人參領二人防禦一人驍騎校三人聽差守卡侍衛十有三人總管等官俱乾隆二十四年設侍衛乾隆二十六年設初十五員三十五年移駐塔爾巴哈台二員
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二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五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五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巴濟吉爾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六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六品克哷克雅喇克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瑪塔爾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牌租巴特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什巴里克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阿斯屯阿喇圖什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五人分理玉嘶屯阿喇圖什六品阿克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伯什克哷木五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提斯袞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古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鄂坡勒六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分理汗阿里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霍爾千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克色勒布依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塞爾滿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庫薩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普魯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岳普囉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吉沙爾四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總理英吉沙爾五處卡倫伯克一人英吉沙爾屬賽哩克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內惟克哷克雅喇克伯充掌商賈貿易收其稅入餘與伊犁諸處同名者所掌並同
庫車辦事大臣一人兼轄沙雅爾乾隆二十四年設 印房章京一人筆帖式二人委署筆帖式三人辦理糧餉官一人並乾隆三十一年設章京原設二員三十四年裁一員辦理糧餉官乾隆二十四年設二十六年定以陝甘二省縣丞典史差充管理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白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阿爾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採銅伯克一人分理沙雅爾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二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採銅伯克一人
哈爾沙爾辦事大臣一人 印房筆帖式六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又有管理屯政等雪由陝西甘肅二省以參將遊擊除派無常員
管理庫爾勒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管理布古爾回民三品阿奇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訥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資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自阿奇木伯克至玉資伯克所掌皆與伊犁諸處同其六品伯克則專司查臺七品伯克則專司採銅均乾隆三十一年設旋因移回戶于庫撤滿裁六品哈子伯克一員增四品阿奇木伯克一員併移五品噶匝納齊伯克一員七品玉資伯克一員前往治之後回戶仍移歸庫爾勒官制亦仍如舊額
吐魯番辦事大臣一人辦事大臣初駐闢展統綠旗兵三百名乾隆四十二年改定今制移駐吐魯番 參領二人佐領十有五人驍騎校十有五人印房章京一人正八品筆帖式一人委署筆帖式六人乾隆二十六年設印房筆帖式一員後改設章京二員四十一年裁一員其筆帖式一員四十年設委署筆帖式二十六年設初定十三員後裁七員又有聽差各員於內地鎮營員弁內派撥無定額
總理回務扎薩克郡王一人協理回務圖撒拉克齊二人分駐羅布淖爾五品伯克三人六品伯克七人 【 詳見藩屬】
哈密辦事大臣二人掌哈密之屯政與其諸積之數印文稱哈密辦理糧餉大臣而地方諸務亦並治焉 印房章京一人驍騎校一人筆帖式六人總理回眾郡王一人 【 詳見藩屬】 管轄五堡回民屯眾諸務以聽於大臣 【 謹按哈密雖舊有之地以其為新疆南北兩路之門戶故列於新疆卷中】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職官十六
○職官十六
提督
總兵副將
參將遊擊等官
△提督
提督軍務總兵官直隸一人山東一人 【 以巡撫兼】 山西一人 【 以巡撫兼】 河南一人 【 以巡撫兼】 江南一人江西一人 【 以巡撫兼】 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廣一人四川一人陝西一人甘肅二人廣東一人廣西一人雲南一人貴州一人掌統轄本標官兵及分防營汛節制各鎮閱軍實修武備課其殿最以聽于總督直隸提督駐古北口節制馬蘭泰寧宣化天津正定五鎮本標四營山東提督駐濟南府節制兗州登州二鎮本標二營山西提督駐太原府節制太原大同二鎮本標二營河南提督駐開封府節制河北南陽二鎮本標二營江南水陸提督駐松江府節制崇明狼山壽春三鎮本標五營江西提督駐南昌府節制南昌贛州二鎮本標二營福建水師提督駐廈門節制金門海壇南澳臺灣四鎮本標五營陸路提督駐泉州府節制福寧汀州建寧漳州四鎮本標五營浙江水師提督駐寧波府節制黃巖定海溫州處州衢州五鎮本標五營湖廣提督駐常德府節制襄陽宜昌鎮筸永州四鎮本標四營四川提督駐成都府節制川北重慶建昌松潘四鎮本標五營陝西提督駐固原州節制延綏興漢河州三鎮本標五營甘肅甘州提督駐甘州府節制西寧寧夏凉州肅州四鎮本標五營安西提督駐迪化城節制一鎮本標五營廣東提督駐惠州府節制左翼右翼碣石潮州高州瓊州南澳七鎮本標五營廣西提督駐柳州府節制左江右江二鎮本標五營雲南提督駐大理府節制臨元開化騰越鶴麗昭通普洱六鎮本標五營貴州提督駐安順府節制安籠古州鎮遠威寧四鎮本標四營初提督帶左都督右都督衙者正一品帶都督同知銜者從一品帶都督僉事署都督事者正二品乾隆十八年省都督等銜定為從一品
△總兵副將
總兵官直隸馬蘭鎮泰寧鎮宣化鎮天津鎮正定鎮各一人山東兗州鎮登州鎮各一人山西太原鎮大同鎮各一人河南河北鎮南陽鎮各一人江南崇明鎮狼山鎮壽春鎮各一人江西南昌鎮南贛鎮各一人福建金門鎮海壇鎮南澳鎮臺灣鎮福寧鎮汀洲鎮建寧鎮漳州鎮各一人浙江黃巖鎮定海鎮溫州鎮處州鎮衢州鎮各一人湖廣襄陽鎮宜昌鎮鎮筸鎮永州鎮各一人四川川北鎮重慶鎮建昌鎮松潘鎮各一人陝西延綏鎮興漢鎮河州鎮各一人甘肅西寧鎮寧夏鎮凉州鎮肅州鎮巴里坤鎮各一人廣東三翼鎮右翼鎮碣石鎮潮州鎮高州鎮瓊州鎮南澳鎮各一人廣西左江鎮右江鎮各一人雲南臨元鎮開化鎮騰越鎮鶴麗鎮昭通鎮普洱鎮各一人貴州安籠鎮古州鎮鎮遠鎮威寧鎮各一人各掌其鎮之軍政統轄本標官兵及分防各營協將弁而受成于提督馬蘭鎮駐遵化州之馬蘭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二營泰寧鎮駐易州之梁各莊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九營宣化鎮駐宣化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協二十有四營天津鎮駐天津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十有二營正定鎮駐正定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十有一營兗州鎮駐兗州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二協十營登州鎮駐登州府本標左右前三營分防二協九營太原鎮駐平陽府本標左右二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十有一營大同鎮駐大同府本標中左右前四營分防一協三十有一營河北鎮駐懷慶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七營南陽鎮駐南陽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七營崇明鎮駐崇明縣本標中左右奇兵四營狼山鎮駐通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五營壽春鎮駐壽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四營南昌鎮駐南昌府本標前後二營同城二營分防十有一營南贛鎮駐贛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十有二營金門鎮駐同安縣本標左右二營海壇鎮駐福清縣之海壇汛本標左右二營南澚鎮駐廣東潮州府之南澳兼屬兩廣總督及廣東提督節制本標左右二營臺灣鎮駐臺灣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三營福寧鎮駐建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漳州鎮駐漳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七營同城一營黃巖鎮駐黃巖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一營定海鎮駐定海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二營溫州鎮駐溫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三營處州鎮駐處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衢州鎮駐衢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三營襄陽鎮駐穀城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三營宜昌鎮駐宜昌府本標中左前後四營分防一協三營鎮筸鎮駐辰州府之鎮筸五寨司城本標中左右前四營分防二協二營永州鎮駐永州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營川北鎮駐保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重慶鎮駐重慶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五營建昌鎮駐寧遠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十營松潘鎮駐松潘衛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七營延綏鎮駐榆林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協二十六營同城一營興漢鎮駐興安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九營河州鎮駐河州本標中左右二營分防一協十有二營西寧鎮駐西寧府本標中左右前後五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十有二營寧夏鎮駐寧夏府本標左右前後四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協十有一營涼州鎮駐涼州府本標中左右前後五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十有九營肅州鎮駐肅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二協十有六營巴里坤鎮駐巴里坤城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三營左翼鎮駐東莞之虎門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三協四營右翼鎮駐英德縣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二營碣石鎮駐惠州府之碣石衛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營潮州鎮駐捷勝所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一協四營高州鎮駐高州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三協八營瓊州鎮駐瓊州府本標左右二營分防六營廣東又有南澳鎮兼屬閩浙總督及福建水師提督節制本標左右二營分防一協二營左江鎮駐南寧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同城一營分防三協五營右江鎮駐湘城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三營臨元鎮駐臨安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營開化鎮駐開化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騰越鎮駐騰越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一營鶴麗鎮駐鶴慶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一協一營昭通鎮駐昭通府本標中左右前四營分防二營普洱鎮駐普洱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安籠鎮駐南籠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四營古州鎮駐古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四營鎮遠鎮駐鎮遠府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協八營威寧鎮駐威寧州本標中左右三營分防二營副將直隸督標一人三屯協河屯協山永協河間協通州協大名張家口協獨石口協史一人山東文登協膠州協臨清協沂州協各一人山西蒲州協殺虎口協各一人江南督標一人江寧城守營京口協安慶協太湖協各一人江西九江協袁州協各一人福建督標一人閩安協臺灣協北路協水師協福州城守營興化城守營延平城守營各一人浙江杭州城守營嘉興協湖州協紹興協象山協台州協樂清協瑞安協平陽協金華協嚴州協各一人湖廣督標一人鄖陽協黃州協施南協長沙協洞庭協永順協辰州協靖州協沅州協永綏協衡州協寶慶協各一人四川督標將軍標各一人阜和協夔州協維州協各一人陝西將軍標一人靖遠協慶陽協潼關協波羅協神木協定邊協漢中城守營岷洮協各一人甘肅督標一人永固協永昌協中衛協西大通協金塔寺協西安協瑪納斯協哈密協各一人廣東督標一人廣州城守營肇慶城守營惠州協順德協香山協春江協南雄協三江口協龍門水師協羅定協黃岡協澄海協各一人廣西義寧協平樂協廣遠協潯州協梧州城守營新太協鎮安協各一人雲南督標一人曲尋協楚雄協永昌協龍陵協推西協各一人貴州清江協大定協銅仁協都勻協上江協黔西協遵義協平遠協定廣協各一人各掌其分地之軍政以整飭行伍參將以下之在其分內者胥隸焉 【 凡副將之為總督統理營務者曰督標中軍副將其為駐防將軍統理營務者曰將標中軍副將為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理營務及稽核工汛催護漕船者曰河標中軍副將漕標中軍副將茲河標漕標副將巳別具河道漕運總督篇內故不贅列】
△參將遊擊等官
參將直隸八人山東九人山西十有四人河南五人江南十有一人江西六人福建十有四人浙江七人湖廣十有三人四川八人陝西九人甘肅十有二人廣東十有六人廣西六人雲南十有二人貴州七人 遊擊直隸二十有三人山東八人山西七人河南三人江西二十有七人江西八人福建四十有一人浙江二十人湖廣三十有二人四川二十有二人陝西二十有八人甘肅四十有三人廣東二十有八人廣西十有一人雲南十有八人貴州十有五人 都司直隸五十有八人山東十有二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六人江南二十有三人江西二十有四人福建十有七人浙江二十有五人湖廣二十有一人四川三十人陝西三十有八人甘肅四十有四人廣東三十有五人廣西十有九人雲南十有六人貴州二十有二人 【 初設有行掌印都司管田都司僉書及都司經歷斷事俱雍正二年裁】
守備直隸六十舒六人山東二十有一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十有七人江南五十有七人江西十有五人福建六十有六人浙江五十有三人湖廣五十有三人四川四十有二人陝西四十人甘肅六十有九人廣東八十人廣西三十人雲南四十有七人貴州五十人 營千總直隸一百三十有六人山東四十有七人山西六十有四人河南二十有八人江南一百四人江西三十有二人福建一百四十有一人浙江一百七人湖廣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人陝西六十有三人甘肅一百三十有七人廣東一百七十人廣西六十有七人雲南九十有七人貴州一百十有六人 把總直隸三百十有四人山東一百人山西一百三十有七人河南六十有一人江南二百十有七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二百八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廣二百七十人四川一百九十有九人陝西一百四十有三人甘肅二百九十有八人廣東三百二十有四人廣西一百八十有一人雲南三百一人貴州二百三十有三人各掌其防汛之軍政練飭營伍以聽于其長 【 凡參將之為提督及巡撫統理營務者稱提標中軍參將撫標中軍參將遊擊之為總兵統理營務者稱鎮標中軍遊擊都司之為副將統理營務者稱協標都司其參將以下為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并各衙門守禦所官俱散見各門類此不贅入】 又設有外委把總直隸三百二十有九人山東一百二十人山西二百十有八人河南六十有七人江南三百三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四百六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廣二百七十人四川二百九十有四人陝西二百六十有二人甘肅四百六十有五人廣東三百九十有四人廣西一百八十有一人雲南三百一人貴州二百六十有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職官十七
○職官十七
藩屬各官
土司各官
僧錄道錄等司
△藩屬各官
外藩蒙科爾沁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喀爾喀四部八十五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阿拉善厄魯特一旗烏蘭烏蘇厄魯特二旗額濟訥土爾扈特一旗杜爾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二人或四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或一人參領每六佐領則一人佐領每百丁或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則一人驍騎校每佐領下則一人惟札薩克掌治一旗之政令或由世襲或由簡任不拘爵秩蒙古科爾沁等部四十九旗及青海四部落二十九旗每旗札薩克以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為之惟喀喇沁添設一旗以一等塔布囊為之喀爾喀等部八十五旗及杜爾伯特十六旗每旗札薩克以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為之阿拉善厄魯特以王及公烏蘭烏蘇厄魯特以貝子額濟訥土爾扈特以貝勒協理旗務掌佐札薩克之政亦以台吉以上為之自管旗章京以下至驍騎校皆掌統其所屬之眾以聽于札薩克惟青海達喇嘛察漢諾們汗所屬蒙古分四佐領不統于各旗給印令達喇嘛管轄每旗按丁數編為佐領設佐領一人驍騎校一人領催六人驍騎五十人六佐領設參領一人佐領多者設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十佐領以下設章京副章京各一人並於每旗台吉內遴選以原爵兼任如台吉內無人於參領內遴選參領於佐領內遴選佐領於驍騎校內遴選以次遞升 【 按外藩蒙古自康熙三年以前來歸者稱內札薩克自康熙二十七年以後來歸者稱外札薩克設官雖同而分地各異其大別有三一為漠南科爾沁等部一為漠北喀爾喀四部一為青海四部若阿拉善厄魯特額濟訥土爾扈特皆在寧夏甘肅邊止亦漠南地杜爾伯特在喀爾喀疆理之內烏蘭烏蘇又喀爾喀賽音諾顏部所轄也故以漠南漠北青海等部區別為三】 回部哈密一旗札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一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一人參領二人佐領十三人吐魯番一旗札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二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參領二人佐領十五人伯克十人凡回部之久經內屬者一如蒙古之制編為旗分設札薩克以下等官哈密札薩克以功晉郡王貝勒吐魯番晉郡王 【 按哈密吐魯番二部雖並膺王封而實佐我駐劄大臣共理庶政故互見于新疆各官屬而其屬則冠以 天朝之品秩仍存諸部之舊稱謹具列于此至于 德威遐布西域蕩平二萬餘里安屯置郡土爾扈特復率眾輸誠全部歸順其間量材授職品秩昭然而悉 簡大臣往臨其政故並列新疆卷中而識其區別如右云】
△土司各官
甘肅土指揮使八人指揮同知七人指揮僉事八人土千戶八人正千戶一人副千戶二人上百戶九人青海千戶一人百戶二十四人百長二十六人西藏百戶十六人百長十人 內土指揮使河州衛一人狄道衛一人平番縣三人西寧縣三人指揮同知河州衛一人平番縣一人西寧縣一人碾伯縣四人指揮僉事平番縣一人西寧縣二人碾伯縣三人洮州廳二人土千戶河州保安撒喇四房一人保安撒喇族五一人平番縣一人武威縣一人永昌縣一人古浪縣一人碾伯縣一人大通縣一人正千戶平番縣一人副千戶平番縣一人洮州廳一人上百戶河州癿藏一人平番縣二人碾伯縣二人岷州四人青海奇克巴彥南稱族千戶一人阿里克族百戶二人格爾吉族百戶三人蒙果爾津族邕希葉布族百戶各一人玉樹族百戶四人蘇魯克族尼牙木錯族庫固察族稱多族百戶各一人札武族百戶二人下札武族下阿拉克沙族上隆壩族下隆壩族蘇爾莽族多倫尼托克安都族百戶各一人葉爾吉族阿薩克族列玉族阿永族拉爾吉族丹巴族巴彥南稱界綽庫爾族桑博爾族隆東族百戶各一人洞巴族百長三人上隆壩族百長一人下隆壩族百長三人阿拉克碩族百長四人附住玉樹界內噶爾布族附住札武界內班石族白利族哈爾受族吹冷多爾族巴彥南稱界內拉布庫克百長各一人西藏納克書貢巴族納克書色爾查族納克書畢魯族納克書奔頻族納克書拉兢什族納克書達格魯克族勒納夥爾族邛布納克魯族夥爾族百戶各一人邛布噶魯族邛布色爾查族百戶各二人格魯克族上岡噶魯族夥爾遜提嘛爾族百戶各一人白臘岡札嘛爾族撲錯族三查族三納拉巴族上阿查克族下阿查克族上多爾樹族下多爾樹族夥爾彭他嘛族夥爾拉塞族百長各一人雍正十三年覆准清理西寧玉樹納克書等番子分界安插其千人以上之部落設千戶一人百戶以上之部落設百戶一人千戶之下設百長五人或六人百戶之下設百長三人或四人各給號紙凡土司各掌其所屬番夷軍民之政自知府以下至典史為文職隸於吏部驗封司自宣慰指揮使以下至千戶百戶為武職隸於兵部武選司而各省文武大員統轄焉各以其土之所有為貢或三年一貢或五年一貢其承襲按其支派宗圖定其當襲者不容混冐順治初定土司承襲由督撫具題將該土司宗圖親供司府州鄰印信甘結及舊敕印號紙送部親身赴京兵部查驗明確方准承襲康熙十一年題准土司襲職子弟年滿十五歲方許承襲未滿十五歲者督撫報部將土司印信事務令本族土舍護理俟年滿督撫題請承襲又題准土官襲職傳其親身赴京取具地方官保結並宗圖呈報該督撫保送到日許其承襲雍正三年覆准各處土司文武官員嫡長子孫承襲本職其支庶子弟有馴謹能辦事者俱許本職土官詳報督撫具題請旨酌量給與職銜令其分管地方事務其所授職視土官各降二等如文職土官係知府則所分者給通判職銜係通判則所分者給縣丞銜武職係指揮使則所分者給指揮僉事銜本土官係指揮僉事則所分者給與正千戶銜四年覆准土司土目有隨師効力應行議敘之員止就原土職加銜如宣慰使司宣撫使司安撫使司則有各司使副使同知僉事等員招討司則有招討使副招討使長官司則有長官副長官等銜指揮司則有指揮使同知僉事正千戶副千戶百戶等銜均照原官品級以次陞綬遞加至宣慰使指揮使而止如有餘功准其隨帶仍令以本土職管事及襲替時亦以原職承襲 【 各員額 國初以來隨時置設亦時有裁改今以現在部冊為定各省並同又初宣慰招討二司設有經歷雍正二年裁】
四川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巡檢一人土副巡檢一人宣慰使五人副使一人宣撫使五人副使三人安撫司二十人副使三人長官三十有七人副長官三人千戶四十人土千總二人土百戶一百六十有三人 內龍安府土通判一人土知事一人石砫土通判一人水草抨牟托土巡檢各一人竹土坎土副巡檢一人軍民宣慰使司一日明正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使一人宣慰使司五曰董卜韓胡曰布拉克底曰巴旺曰梭磨各宣慰使一人曰德爾格忒宣慰使副使各一人宣撫使司五曰邛部曰沙罵曰綽斯甲並宣撫使一人曰裏塘宣撫使一人副使二人曰巴塘宣撫使一人副使一人安撫司二十曰長寧曰加渴瓦寺曰沃日曰瓜別曰木裏曰單東革什咱曰巴底曰瓦述餘科曰竹窩曰綽倭曰霍耳綽倭曰霍耳章谷曰霍耳孔撒曰霍耳甘孜磨書曰霍耳咱護曰霍耳林蔥曰上納奪各安撫司一人曰喇滾曰下瞻對曰春科各安撫使一人副使一人長官司三十有七曰阿都長官一人副長官一人曰靜州曰隴木曰岳希曰實大關曰松岡曰卓克塞曰党壩曰威龍州曰普濟州曰昌州曰沈邊曰冷卓曰瓦述崇喜曰瓦述毛了曰瓦述曲登曰瓦述色他曰瓦述更平曰霍耳納林冲曰霍耳白利曰霍耳東科曰春科高日曰上瞻對曰蒙葛結曰中瞻對茹色曰泥溪曰平茶洞曰平夷曰蠻夷曰沐川曰九姓曰河東曰嘉克杜時述曰石耶峝曰邑梅各長官一人曰地壩曰馬喇各副長官一人曰咱哩曰松坪曰雙則紅凹寨曰班佑寨曰川柘寨曰佘灣寨曰祈命寨曰寒盼寨曰商巴寨曰谷爾壩那浪寨曰竹當寨曰包子寺寨曰甲多寨曰墨蒼寨曰阿強寨曰呷竹寺曰丟谷寨曰雲昌寺曰沙壩曰阿思洞寨曰峩眉喜寨曰七布寨曰毛革阿按寨曰麥雜佘灣寨曰松林地曰暖帶密曰暖帶田壩曰酥州曰黎溪州曰迷易所曰鹽薩衛中所曰左所曰右所曰古柏樹曰瓦述寫達曰瞻對峪納曰上納奪曰中郭羅中押落寨曰中阿樹曰上瞻對撒敦土千戶各一人曰河西曰雷波千萬貫土千總各一人曰沙卡阿業曰木噶媽寺猛呷阿他曰瓦七立曰惡落曰白桑曰惡熱曰上八義曰下八義曰沙俁石曰作蘇策曰八哩籠壩曰上波噶喇佳寨曰中渡亞出卡曰他咳曰索窩籠巴曰惡拉曰八鳥籠曰拉里曰姆朱曰樂壤曰上渣壩惡疊曰上渣壩卓泥曰中渣壩熱錯曰中渣壩業窪石曰中渣壩沱曰下渣壩莫藏石曰扒桑曰木轆曰革窪卡巴曰呷那工輪曰吉增卡桑阿籠曰魯密東谷曰普共碟曰郭宗曰結藏曰初把曰祖卜柏哈日昌拉曰堅貞曰達媽曰格桑曰本滾曰長結杵尖曰長結松歸曰白隅曰梭布曰達則曰卓籠曰窪黑曰阿招曰膩乃窠曰旁阿孤曰明州樂土曰迪石洞穵希曰大羊暘曰斡田壩曰麻柳壩曰輸沃曰冷紀曰阿細柘弄寨曰巴細蛇任壩寨曰上作革寨曰合壩獨雜寨曰轄幔寨曰下作革寨曰物藏寨曰熱當寨曰磨下寨曰甲凹寨曰阿革寨曰郎惰安出寨曰下泥巴曰熱霧曰拈佑曰疊溪閫外曰沙壩曰大姓黑水曰小姓黑水曰疊溪閫內小姓曰松坪曰料林坪曰野猪塘曰白石村日前後山曰六翁曰老鴉漩曰阿得橋曰白路曰虛郎曰苗出曰太村曰糯白瓦曰窩卜曰迤東大鹽井曰熱即哇曰中村曰架州曰三大支曰河西地曰繼事田曰長村曰大石頭曰者保曰紅卜苴曰普隆曰披砂曰鹽井衛前所曰後所曰上撒路曰中撒路曰下撒路曰崇路各謨寨曰作路生納寨曰上勒凹曰下勒凹曰瓦述更平曰瓦述墨科曰霍耳孔撒科則曰蘇述曰霍耳圖根滿牒曰籠壩曰雜谷馬竹卡曰瓦述色他曰上郭羅克曰下郭羅克曰上阿樹曰下阿樹曰小阿樹曰鵲箇寨曰雲多曰儀蓋曰麻林曰瓦述毛茂丫曰上臨卡石曰下臨卡石曰岡裏曰桑隆曰上蘇阿曰下蘇阿曰郭布曰桑阿籠百戶各一人曰三舍羊峒曰瓦述更平東撒曰雜竹卡曰東署曰革齎曰下革齎曰黎州大田百戶各二人曰上納奪黎窩百戶三人曰上革齎百戶四人
廣西土知州二十六人土州同一人土州判一人土知縣四人土巡檢十二人長官二人副長官一人 其土州知州二十六人曰南丹州那地州田州歸德州果化州忠州萬承州全茗州憑祥州下石西州太平州安平州茗盈州結安州佶倫州龍英州都結州鎮遠州江州思州上下凍州下雷州上映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土州同一人曰上蘭州土州判一人曰陽萬州土知縣四人曰忻城曰羅陽曰羅白曰上林土巡檢十二人曰上龍司曰湖潤寨曰白山司曰興隆司曰那馬司曰定羅司曰舊城司曰下旺司曰安定司曰都陽司曰古零司曰遷隆峒長官司二曰永順長官一人副長官一人曰永定長官一人
雲南土知府四人土同知一人士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經歷一人土知州四人土州同四人土州判二人土縣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檢十有九人土典史一人土驛丞三人宣慰使一人指揮使二人宣撫使五人副宣撫吏二人安撫使三人長官三人副長官二人土守備四人土千總二十有八人土把總五十有五人 內土府知府四人曰景東府曰永寧府曰蒙化府曰孟定府土同知一人曰廣南府土通判二人曰麗江府曰鶴慶州土知事一人曰景東府土經歷一人曰開化府土州知州四人曰富州曰北勝州曰灣甸州曰鎮康州土州同四人曰姚州曰順州曰北勝州曰鎮南州土州判二人曰新興州曰鎮南州土縣丞五人曰雲南曰平彝曰新平曰南澗曰楚雄土主簿二人曰雲南曰定遠土巡檢十九人曰練象關曰南平關曰定西嶺曰青索鼻曰鳳羽鄉曰上江觜曰下江觜曰箭杆場曰蒲陀崆曰納更山曰三岔河曰保甸曰猛麻曰猛猛曰觀音山曰鎮南關曰阿雄關曰回鐙關曰沙矣舊土典史一人曰浪穹土驛丞三人曰板橋驛曰在城驛曰觀音山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一人曰車里指揮使二人曰整欠曰孟良宣撫使司宣撫吏五人曰千崖曰隴川曰南甸曰耿馬曰孟連副宣撫使二人曰盞達曰遮放安撫使司安撫使三人曰潞江曰猛卯曰芒市長官司長官二人曰戶撒曰腊撒副長官三人曰十二關曰那樓茶甸曰虧容甸土守備四人曰儒林等里一人麗江府一人迭巴二人土千總二十八人曰儒林等里曰永豐等里曰斗門磨沙曰喇博曰猛遮曰普藤曰檜溪阿興曰六庫曰老窩曰江邊曰格咱曰泥西曰魯掌登埂曰鎮遠各一人曰寶寧縣曰麗江府曰神翁曰奔子欄曰阿墩子各二人曰元江州四人土把總五十五人曰納更司曰寶寧縣曰永豐等里曰定南等里曰岩旺曰他旦曰老是達曰猗邦茶山曰猛腊曰易武曰猛阿曰猛籠曰打羅曰猛海曰猛混曰頂針曰猛旺曰整董曰猛鳥曰耿馬曰洗馬溪曰漕潤曰臨城曰瀾滄江曰其宗喇普曰奔子欄曰阿墩子曰次竹曰古勇曰明光關曰鎮遠曰橄欖壩曰烏得各一人曰六困曰大塘關曰威遠各二人曰迭賓十六人
貴州土同知二人土通判一人土推官一人土吏目一人土縣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檢二人長官司長官六十六人副長官二十一人 內鎮遠府土同知土通判土推官各一人獨山司土同知一人重安司土吏目一人安化縣土縣丞土主簿土巡檢各一人餘慶縣土縣丞土主簿各一人印江縣甕水司草塘司土縣丞各一人盤江司土巡檢一人長官司六十五曰爛土曰麻嚮曰豐寧上曰豐寧下曰上馬橋曰方番曰臥龍番曰小龍番曰金石曰大龍番曰程番曰小程番曰羅番曰韋番曰養龍曰大平伐曰小平伐曰新添曰沙營曰施溪曰邦水曰樂平曰平定曰楊義曰八舟曰中林驗洞曰古州曰新化曰亮寨曰頂營曰蠻夷曰慕役曰虎墜曰大谷龍曰小谷龍曰羊腸曰平伐曰岩門曰宣化曰龍里長官各一人曰盧番曰都坪曰都素曰黃道溪長官各二人曰木瓜曰底寨曰白納曰都勻曰歐陽曰湖耳曰省溪曰烏羅曰邛水十有五洞蠻夷曰提溪曰沿河佑溪曰郎溪曰潭溪曰洪州泊裏曰乖西曰平頭著可各長官一人副長官一人曰偏橋長官一人左右副長官二人曰石阡曰新西堡曰康佐副長官各一人思南府隨府屬辦事長官一人
△僧錄道錄等司
僧錄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闡教各一人左右講經各一人左右覺義各一人掌釋教之事 各直省府屬曰僧綱司都綱一人副都綱一人州屬曰僧正司僧正一人縣屬曰僧會司僧會一人各掌其屬釋教之事 道錄司左右正一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靈各一人左右至義各一人掌道教之事 各直省府屬曰道紀司都紀一人副都紀一人州屬曰道正司道正一人縣屬曰道會司道會一人各掌其屬道教之事 【 按善世正一俱正六品闡教演法俱從六品講經至靈俱正八品覺義至義俱從八品餘俱未入流各司其業不與職官並列謹附識】 本朝凡緇黃之持修精進者俱蒙特恩錫以國師禪師真人之號非正員不具載惟正一嗣教真人國初曾授以光祿大夫誥命乾隆十二年議定正一真人有統率龍虎山上清宮道眾之責秩視太醫院院使為正五品令其世襲三十一年正一真人來朝京師特旨加恩晉視三品秩世襲如故其僧道等官自天聰六年始設順治年間定品制悉仿明舊謹依會典體例附于品官之後云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皇朝通典卷四十
職官十八
○職官十八
文武官階
祿秩
秩品
△文武官階
文職正一品曰光祿大夫從一品曰榮祿大夫正二品曰資政大夫從二品曰通奉大夫正三品曰通議大夫從三品曰中議大夫正四品曰中憲大夫從四品曰朝議大夫正五品曰奉政大夫從五品曰奉直大夫正六品曰承德郎從六品曰儒林郎正七品曰文林郎從七品曰徵仕郎正八品曰修職郎從八品曰修職佐郎正九品曰登仕郎從九品曰登仕佐郎若吏員出身者其從六品正七品俱為宣德郎不及九品者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從俱光祿大夫從三品為中大夫後改定凡官階五品以上為誥授六品以下為敕授武官亦如之武職正一品曰建威將軍從一品曰振威將軍正二品曰武顯將軍從二品曰武功將軍正三品曰武義將軍從三品曰武翼將軍正四品曰昭武都尉從四品曰宣武都尉正五品曰武德騎尉從五品曰武德佐騎尉正六器曰武畧騎尉從六品曰武畧佐騎尉正七品曰武信騎尉從七品曰武信佐騎尉正八品曰奮武校尉從八品曰奮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從九品曰修武佐校尉初制正從一品俱榮祿大夫正二品為驃騎將軍從二品為驍騎將軍正三品為昭勇將軍從三品為懷遠將軍正四品為明威將軍從四品為宣武將軍正五品為武德將軍從五品為武畧將軍正六品為昭信校尉從六品為顯忠校尉正七品為奮力校尉經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振威大夫正二品為武顯大夫從二品為武功大夫正三品為武義大夫從三品為武翼大夫正四器為昭武大夫從四品為宣武大夫正五品為武德郎從五器為武畧郎正六品為武信郎從六品為武信佐郎正七品為奮武郎嗣以文職正一品起至從九品共十八階武職從一品起至正七品共十二階多寡懸殊體制未協經乾隆五十一年增設階品改定封典名號用昭畫一焉國朝定命婦之制凡封贈一品之妻為一品夫人二品妻夫人三品妻淑人四品妻恭人五品妻宜人六品妻安人七品妻孺人八九品止封本身
(臣)等謹按續通典承杜佑通典之例備載散官蓋金元及明皆以官階為散也本朝增設官制凡文職十八階武職亦照文階釐定並為十八階初制凡遇覃恩及三年考滿均給封贈康熙九年停三年考滿之例止遇覃恩按品頒給一品封贈三代二品三品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贈一代凡貤封贈者聽均論服制不准旁推其八品以下亦得貤封贈父母
△祿秩
宗宗歲支俸銀祿米親王 【 銀一萬兩米五千石】 世子 【 銀六千兩米三千石】 郡王 【 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 長子 【 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 貝勒 【 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 貝子 【 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 鎮國公 【 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 輔國公 【 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 一等鎮國將軍 【 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 二等鎮國將軍 【 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鎮國將軍 【 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 【 銀三百三十五兩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輔國將軍 【 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 二等輔國將軍 【 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輔國將軍 【 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 【 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奉國將軍 【 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 二等奉國將軍 【 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奉國將軍 【 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 【 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 奉恩將軍 【 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 謹按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俱係宗室封爵不入品秩內其俸銀俸米現據戶部則例編載】 八旗世職歲支俸銀祿米一等公 【 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 二等公 【 銀六百八十五兩米三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公 【 銀六百六十兩米三百三十石】 閑散公 【 銀二百五十五兩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 一等侯兼一雲騎尉 【 銀六百三十五兩米三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侯 【 銀六百一十兩米三百五石】 二等侯 【 銀五百八十五兩米二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侯 【 銀五百六十兩米二百八十石】 閑散侯 【 銀二百二十兩米一百一十五石】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 【 銀五百二十五兩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伯 【 銀五百一十兩米二百五十五石】 二等伯 【 銀四百八十五兩米二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等伯 【 銀四百六十兩米二百三十石】 伯品級官 【 銀二百五兩米一百二石五斗】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 【 銀四百三十五兩米二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子 【 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 二等子 【 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子 【 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 【 銀三百三十五兩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 一等男 【 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 二等男 【 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 三男等 【 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 【 銀二百三十五兩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 一等輕車都尉 【 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 二等輕車都尉 【 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 三等輕車都尉 【 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 【 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 騎都尉 【 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 雲騎尉 【 銀八十五兩米四十二石五斗】 恩騎尉 【 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 以上世爵俸祿俱由都統咨部支領其曾經効力行間致仕者或給半俸或給全俸由兵部奏請凡八旗武職皆同其或授外省文職者如世職之俸浮於外俸於任所支領外俸其世爵銀米仍留京支領若與外俸相等及外俸浮於世爵者俸銀均在任所支領其世爵祿米仍準留京 【 乾隆三年定】 其或授外省武職者世爵祿米照文員例留京支領 【 乾隆四年定】 漢世爵俸祿各由本省支給咨部察核凡擢用京營外省及選授侍衛者均食全俸其發標効力未經受職及自願効力非命往者均給半俸實授始給全俸如奉旨令其回籍及不能供職並未及歲承襲在家問住者均停給俸 【 雍正十三年定】 至在京文武官員俸銀滿洲漢人俱一例按品頒發祿米即照俸定數每俸銀一兩支祿米一斛正從一品 【 銀一百八十兩米九十石】 正從二品 【 銀一百五十五兩米七十五石五斗】 正從三品 【 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 正從四品 【 銀一百五兩米五十二石五斗】 正從五品 【 銀八十兩米四十石】 正從六品 【 銀六十兩米三十石】 正從七品 【 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 正從八品 【 銀四十兩米二十石】 正九品 【 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米一十六石五斗五升七合】 從九品 【 銀三十一兩五錢米十五石七斗五升】 未入流俸銀祿米與從九品同又雍正五年二月議准盛京五部及守護陵寢文武官各俸銀照京員正俸一體頒給又十三年議准凡內府及王公府屬佐領照八旗佐領一體頒給俸祿又乾隆元年四月奏准七品筆帖式歲支俸銀三十八兩八品二十八兩九品二十一兩祿米照俸支給又凡在京官員於正俸外加倍賞給曰恩俸其數與正俸同雍正五年二月奉諭旨令乾清門侍衛照品加給俸銀一倍祿米不必加給又六年二月奉諭旨吏戶兵刑工五部堂官除差往外省署印外俸銀俸米著加倍給與其署理之大臣亦照此賞給若遇罰俸案件將分外所給之俸不必入議又乾隆元年六月奉諭旨禮部掌官照五部堂官例給與雙俸又八月奉諭旨從前在京文官俸入未足供其日用屢廑皇考聖懷是以雍正三年特旨增添漢官俸米而各部堂官又加恩給與雙俸其餘大小各員俸銀俱仰體皇考加恩臣工之意仿照雙俸之例加一倍賞給俾得用度從容專心官守所給恩俸自乾隆二年春季為始又近奉特旨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級革職留任者其應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領以示體恤至八旗官員養廉之設自雍正五年二月奉諭將兩淮鹽課羨餘銀每旗賞給一千兩分撥都統副都統等員各有差三月又將兩浙鹽課羨餘銀賞給一萬兩分撥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員各有差至乾隆十年奉特恩議定今制凡歲給在京旗員養廉領侍衛內大臣 【 九百兩】 滿洲都統 【 七百兩】 蒙古都統漢軍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 【 六百兩】 滿洲副都統步軍統領 【 五百兩】 蒙古副都統漢軍副都統步軍翼尉內大臣散秩大臣鑾儀使上駟院卿奉宸苑卿武備院卿 【 四百兩】 參領 【 六十兩】 副參領前鋒侍衛印房官 【 四十兩】 至各直省大小文員俸銀俱照在京文員正俸按品支領在外武職俸銀正一品 【 九十五兩有奇】 從一品 【 八十一兩有奇】 正二品 【 六十七兩有奇】 從二品 【 五十三兩有奇】 正從三品 【 三十九兩有奇】 正從四品 【 二十七兩有奇】 正從五品 【 一十八兩有奇】 正從六品 【 一十四兩有奇】 正從七品 【 一十二兩有奇】 薪銀正從一品正從二品 【 一百四十四兩】 正從三品 【 一百二十兩】 正從四品 【 七十二兩】 正從五品 【 四十八兩】 正從六品正從七品 【 三十二兩】 乾隆十八年改提督為從一品總兵官為正二品各按品給俸如制至直省文員養廉之設始於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奏請以耗羨之存公者即其贏餘定為各官養廉嗣後各省大吏俱奏請仿效其法蒙世宗憲皇帝次第允行逮我皇上御極之初復增定佐雜各官養廉其多寡之數詳見戶部則例廩祿門內茲不悉載
(臣)等謹按國朝定制於俸祿之外加給外吏養廉仰見加惠臣工及杜止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羨之多寡分差務之繁簡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數有等差自督撫司道以至佐貳雜職為數遞減不等皆核其籍於戶部至八旗武職大臣及各員舊給親兵隨糧直省武職自提鎮至將弁舊有親丁名糧另詳兵典又考杜典及五朝典秩祿後復有職田一門國初勳臣皆給莊田以代廩祿尋即按器給祿其莊田之數詳見田賦不另贅
△秩品 【 滿漢文職 滿漢武職 土官武職】
滿漢文職
滿漢武職
土官武職
·滿漢文職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殿閣大學士 【 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後俱改為正二品兼各部尚書銜今定正一品】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 初制尚書都御史滿洲俱一品漢人俱二品後俱改為二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一品九年俱定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為從一品】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省總督 【 加尚書銜者從一品】 各部院左右侍郎 【 初制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俱三品康熙六年復改滿洲為二品九年定俱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為從二品乾隆十四年復升為正二品】 內務府總管 【 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
從二品
內閣學士 【 初定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後改為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 翰林院掌院學士 【 初定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無專員以閣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領之】 各省巡撫 【 加侍郎銜正二品】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 【 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今定為正三品】 大理寺卿 【 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今定為正三品】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順天奉天二府府尹 武備院卿上駟院卿 奉宸苑卿 孔廟三品執事官 按察使司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正四品】 大理寺少卿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復改為三品今定為正四品】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 鴻臚寺卿 【 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正四品】 順天奉天二府府丞 四品 太廟尉 陵寢掌關防官 陵寢尚茶正 陵寢尚膳正 孔廟四品執事官 各省守巡道
從四品
內閣侍讀學士 【 初係三品後改為從五品兼太常寺卿銜尋停兼銜後定為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 【 初係從五品後定為從四品侍講學士同】 翰林院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 【 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從四品兼太常寺少卿銜後停兼銜】 都轉鹽運使司同知 各府知府 【 初係正四品今定從四品】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參議 【 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五品】 光祿寺少卿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定為五品】 六科給事中 【 滿洲初係四品康熙二年改為七品六年復為四品九年定俱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為正五品】 宗人府理事官 【 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五品復改四品復改為三品今定為正五品】 五品壇尉 五品太廟尉 順天奉天二府治中 內務府管領 欽天監監正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三品今定為五品】 太醫院院使 陵寢副掌關防官 孔廟五品執事官 盛京鳳凰城迎送官 各府同知 鹽運監掣同知
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 【 初係六品後定為從五品侍講同】 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 各道監察御史 【 滿洲漢軍初係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為七品康熙六年改為四品九年復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滿洲由員外郎漢軍由郎中升授漢人由內閣侍讀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補授者為正五品由中行評傅行取知縣補授者為正六品乾隆十七年俱改為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 內閣侍讀 【 初係四品今改為從五品】 宗人府副理事官 各部院員外郎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復改為四品今定為從五品】 鹽運使司副使 鹽課提舉司提舉 各州知州
正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國子監司業 各部院主事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宗人府經歷 【 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都察院經歷 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器今定為正六品】 內務府副內管領 內務府司俎官 武備院掌蓋 武備院庫掌 奉宸苑六品苑丞 奉宸苑六品庫掌 太常寺寺丞 六品壇尉 欽天監監副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六品】 欽天監春夏中秋冬官正 太醫院判 王府管領 孔廟六品執事官 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 兵馬司指揮 神樂署署正 六品朝鮮通事 盛京管京屯六品官 盛京管于丁六品官 盛京管理琉璃窑官 各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 初係四品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今定為從六品】 欽天監滿洲五官正 王府典膳 王府馬羣牧長 布政使司經歷 布政使司理問 鹽運司運判 各州同知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 通政使司知事 【 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七品】 通政使司經歷 大理寺左右評事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改為七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七品】 內閣典籍 【 滿洲漢軍初係正五品後改為從八品今定為正七品】 皇史宬尉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典簿 七品堂子尉 國子監監丞 太僕寺滿主簿 各部寺內務府司庫 武備院司弓 武備院司幄 上駟院廄長 上駟院牧長 奉宸苑七品苑丞 奉宸苑七品苑副 奉宸苑七品庫掌 孔顏曾孟四氏儒學教授 孔廟七品執事官 孔廟司樂 孔廟管句 孔廟典籍 京府儒學滿漢教授 京府儒學滿訓導 兵馬司副指揮 京縣縣丞 各部院衙門七品筆帖式 七品朝鮮通事 盛京管理驛站官 盛京管千丁七品官 按察使司經歷 各縣知縣 各府儒學教授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 內閣撰文辦事中書舍人 中書科中書舍人 【 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從七品】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博士 詹事府主簿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各署署丞 【 初係六品康熙九年定為從七品】 鑾儀衛經歷 順天府經歷 奉天府經歷 京府儒學漢訓導 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 欽天監五官靈臺郎 王府司庫 布政使司都事 鹽運司經歷 各州州判 衛經歷
正八品
翰林院五經博士 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學錄 欽天監主簿 各部院衙門八品筆帖式 八品朝鮮通事 太常寺協律郎 太醫院御醫八品 堂子尉 內務府司匠 武備院司矢 武備院司匠奉宸苑八品苑丞 奉宸苑八品苑副 孔廟八品執事官 布政使司庫大使 按察使司知事 各府經歷 同知經歷 各縣縣丞 各州儒學學正 各縣儒學教諭 鹽課司大使鹽運司批驗所大使 各部院司務 【 初係從九品今定為正八品】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 國子監典簿 欽天監五官挈壺正 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丞 太醫院八品吏目 王府司匠 王府牛羣牧長 王府羊羣牧長 布政使司照磨 鹽運司知事 各府州縣儒學訓導
正九品
禮部太常寺 盛京讀祝官 【 初係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內務府太常寺 盛京贊禮郎 【 滿洲初係四品改為九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 寶泉寶源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欽天監五官監候 欽天監五官司書 孔廟九品執事官 按察使司照磨 各府知事茶馬司大使 各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 國子監典籍 四譯館正教序班 太常寺司樂 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 工部內務府製造庫司匠 【 初係七品後定為從九品】 欽天監博士 欽天監五官司晨 刑部司獄 京府照磨 京府司獄 太醫院九品吏目 府宣課司大使 布政司庫大使 按察司司獄 道庫大使 各府照磨 同知照磨 各州吏目 府稅課司大使 各府司獄 通判司獄 巡檢司巡檢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內務府庫掌 內務府署庫掌 內務府監造 奉宸苑未入流苑丞 奉宸苑未入流苑副 禮部鑄印局大使 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各府檢校 各縣典史 府庫大使 鹽茶大使 驛丞 批驗所大使 鹽運司庫大使 州縣稅課司大使 牐官 遞運所大使 河泊所所官 道倉大使 州庫大使 州倉大使 縣倉大使 營倉大使 長官司吏目 【 謹按以上歷年裁省各官其沿革具詳各職篇中謹識】
·滿漢武職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內大臣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 外省駐防將軍 烏嚕木齊都統 察哈爾都統 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鋒統領 八旗護軍統領 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副都統 鑾儀使 外省駐防副都統 總兵
從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將 【 謹按舊辭署副將今停下署參將游擊都司守備並同】
正三品
一等侍衛 冠軍使 火器營翼長 健銳營翼長 步軍翼尉 包衣護軍統領 圓明園營總 鳥鎗營總 前鋒參領 護軍參領驍騎參領 陵寢總管 圍塲總管 黑龍江總船礮水手總管 察哈爾總管 城守尉 王府長史 參將
從三品
圓明園包衣營總 包衣護軍參領 包衣驍騎參領 吉林參領 黑龍江參領 察哈爾參領駐防協領 王府一等護衛 游擊 【 初係正三器後改從三品】
正四品
二等侍衛 雲麾使 前鋒侍衛 副護軍參領 副鳥鎗護軍參領 副前鋒參領 副驍騎參領 佐領 步軍協尉 信礮總管 南苑總管 陵寢副總管 陵寢司工匠 圍塲翼長 上都達布遜諾爾達里崗愛總管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 防守尉 駐防參領 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四品官 貝勒府司儀長 都司 【 初係正三品後改為從三品復改正四品又改從三品今定正四品】
從四品
城門領 包衣副護軍參領 包衣副驍騎參領 包衣佐領 【 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參領係從四品佐領與副參領體制相等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副參領 【 原列正四品查察哈爾參領係從三品副參領應列從四品以符體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佐領 【 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王貝勒府四品典儀 王府二等護衛
正五品
三等侍衛 治儀正 步軍副尉 步軍校 監守信礮官 南苑門章京 陵寢防禦 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 分營佐領 蓋州牛莊二處滿洲掌印防禦 關口守禦 防禦 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五品官 守備
從五品
四等侍衛 委署前鋒參領 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鎗護軍參領 王貝勒府五品典儀 王公府三等護衛 守禦所千總 河營委署守備
正六品
藍翎侍衛 整儀尉 親軍校 前鋒校 護軍校 鳥鎗護軍校 驍騎校 監造火藥官 陵寢祭祀供應官 太僕寺馬廠駝廠翼長 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六品官 門千總 營千總 【 原列從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從六品
委署步軍校 內務府六品翎長 王貝勒貝子府六品典儀 衛千總 【 原列正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正七品
城門吏 弓匠固山達 盛京游牧正尉 太僕寺馬廠駝廠固山達 七品廕監生 把總
從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貝子公府七品典儀
正八品
盛京養息牧左右翼長 八品廕監生 外委千總
從八品
委署親軍校 委署前鋒校 委署護軍校 委署驍騎校 副護軍校 公府八品典儀
正九品
各營藍翎長 外委把總
從九品
太僕寺委署固山達 額外外委
(臣)等謹按八旗世爵查會典不載入官品內其公侯伯以下品級制度子爵視一品官男爵視二品官輕車都尉視三品官騎都尉視四品官雲騎尉視五品官恩騎尉本為七品官改設另詳世爵世職篇
·土官武職
正三品
指揮使
從三品
宣尉使 指揮同知
正四品
指揮僉事
從四品
宣撫使
正五品
千戶
從五品
宣撫副使 安撫使 副千戶
正六品
長官 百戶
從六品
安撫副使
正七品
副長官 【 土官文職自知府同知以下至巡檢等官俱與直省官品同其武職品級據現在官數另編如右】
皇朝通典卷四十